李德平:辐射防护界的科学家

时间:2022-07-10 10:10:02 阅读:

内容摘要:李德平系江苏兴化望族之后,其家族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祖上不乏被颂之人。父亲李继侗是著名植物学家、林学

李德平系江苏兴化望族之后,其家族尊师重教,人才辈出,祖上不乏被颂之人。父亲李继侗是著名植物学家、林学家,清华学堂留美专科生,美国耶鲁大学林学博士,回国后先在南开、清华任教,后在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返回清华大学,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母亲徐淑英是读书人家千金,李德平有兄妹四人,哥哥德宁、大妹德清、二妹德津。

李德平的青少年时代受战争的影响,一直在动荡中求学。抗战爆发,清华大学被迫迁往西南,学校停办,还没上完小学的李德平只能随家人回江苏兴化,续读于兴化县开元观小学。而到了该上高中的年龄,兴化家族中注重学习的亲戚们商量后,请了几个高明的老师及家族中读书人,每家出份子,把这些孩子聚集起来,上了高中科目。尽管初中的学习是支离破碎,高中主要靠家族教师和自学来完成,但家族教师讲了许多普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让他对数理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由于战时未赶上高考,李德平先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因成绩合格保送进西南联大物理系,录取为正式生。由于学习成绩超群,尤其在物理方面,常被同学请教做“小先生”,先期通过自身的努力,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老师的启发诱导、严格的要求,培养了他严谨的学风,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验技能。

伴随名师成长

毕业后,李德平留物理系任助教,随胡国墇分管电磁学实验,同时带一个班的普通物理实验。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振荡器电路并制成整机。

后来物理系主任霍秉权教授让李德平随他一起恢复抗战前中国的第一个云雾室。与此同时,无线电实验室也在加紧建设,孟昭英老师征得霍先生同意把李德平召去,最后在孟先生的指导下制作了一台千伏级高压稳压电源装置。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成立之初,钱三强曾和应邀前来参加会议的清华大学校长周培源先生谈到选人的问题,周老说:“你们要谁,可以提名,只要学校能开出课来,不影响教学,清华全力支援你们,但有一条,必须本人愿意。”周先生在谈话后推荐了两个人,其中一位就是李德平。1950年秋,彭桓武让李德平参观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李德平发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研究的云室技术和计数管技术都是国际前沿。而自己工作的清华大学还在做1937年前的恢复工作。当时就很受“物质诱惑”,马上答应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

1951年1月,李德平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被安排加入到钱三强主持的计数管组,组里人员紧缺,没有专门的玻璃工,他就动手吹制了简单的扩散泵,自己动手用“皮老虎”代真空压缩机,经汽油产生高温火源,将普通平底玻璃烧瓶烧制成水银扩散泵。他又利用收集的旧仪器,装配成精度极高的毫安计组合,这个装置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己又动手研制出了千伏级的稳压管,用稳压管制成高压电流。

1951年从英国回来的戴传曾先生到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他接过钱三强所长亲自主持的核探测器组,与李德平这些年轻人一起艰苦创业,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探测仪器。

仰望高地,开拓中国辐射防护事业

“生产未动,防护先行”。在进行铀矿地质勘探,核科学研究及核工业建设的同时,如何防止核辐射危害已被提到议事日程。1958年,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室、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及技术安全研究室先期开始核安全防护科学研究工作。1962年3月7日,李德平为首的技术安全室的技术骨干以及放射生物学、放射化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共132人成立了“北京工业卫生研究所”(内称二机部七所),李德平任辐射物理研究室主任。

1962年,经聂荣臻副总理批准北京工业卫生研究所同华北原子能研究所合并组成“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定址太原。1964年10月16日,中国西部地区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搬迁路上大家雀跃欢腾。这次试爆,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16名科研人员协同防化兵21所共同承担了计量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现场的辐射剂量测量以及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工作。

李德平早在4月之初,已与防化兵21所为这次执行任务交换了意见,随后选精兵强将,告之准备去西北出差,可能几个月不能写信与家人联系,同时叮嘱要求不要告诉任何人。几天后,李德平带着将参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现场进行辐射剂量测量的同志去塔院防化院研究所,这时先生才正式说出他去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同时,李德平还派另一名科研人员参加了第一颗原子弹现场安全防护指挥工作。他们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计算出核爆后辐射沾染区内地面辐射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列成表格编出手册,为防化兵辐射安全管理提供依据;起草了整个现场的安全防护规程。李德平以这次核试验为契机,在华北工业卫生研究所深入开展了我国组建电离室的研究工作。

李德平以他作为科学家的敏感性,抓住防护原则与标准这个根本问题,力排众议,建议采用国际公认的防护原则和标准。这一建议使我国避免了苏联曾走过的弯路。

1981年4月27日,W·kolb来中国时这台“李氏”场效应管静电计由中辐院丁民德教授与北京原子能研究院岳清宇教授的AET场效应管静电计、西安262厂的动电容静电计及W·kolb教授的闪烁型辐射仪PTB7201进行了国际比对。在太原的明仙沟岩洞铅室中和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两处地方的比对结果惊人的相近,证明李先生制作的仪器非常准确。

当时原子能研究院的岳清宇教授爱不释手李德平做的这台仪器。为了得到这台设备,他提出用他们单位的一台球形电离仪交换这台手工制作的场效管静电计仪,李德平考虑到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只有圆柱形电离仪,还没有一台球形电离仪,就爽快同意。现在把这个科技瑰宝已做为实物交付给国家保存。

李德平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他善于育人、乐于育人,常说“世界上只有知识是给了别人而自己不会减少的。”改革开放初期,通过李先生推荐将一批专家学者送出国门参与国际间科技交流活动;担任《辐射防护》主编期间,把修改稿件看成是提高作者学术水平的手段,常说“为杂志审改稿件,就是指导科研。”他重视学习,“不把自己限制在已熟悉的领域,总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开拓新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李德平积极建立和加强中国辐射防护界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和交流,并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为推进我国辐射防护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李德平从1985~1997年连任三届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主委会委员,1987~1992年任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中国代表,1988~1992年李德平任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成员。他强调,“国际合作关乎国家声誉,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


相关热词搜索: 辐射 科学家 防护 李德平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文章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正。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